•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重复建设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07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一个行业是否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不完全取决于行业内厂家数量的多寡,也不完全取决于各企业目标产能的简单汇总,而主要取决于实际有效的产能总量 
      ■王会东 
      近期有关“重复建设”或曰“能力过剩”的话题频频见诸报端,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在权威官方报纸上就许多行业的重复建设问题发表了意见。政府此次一改计划经济时代的指令性作法,而取信息发布、提出预警的方式,表现出了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和改进,这种变化是与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的。毋庸讳言,某些国内的行业如电解铝等行业确实存在现有或在建能力即将或可能大于需求的情况,但是仅凭数字上的加总或比较是不足以分析解决所谓的“重复建设”或“能力过剩”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事实上,导致能力过剩的投资可以分为理性与非理性两类。理性投资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非理性投资由于其投资决策中包含了许多不正常的变量,可能会对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造成损害。以下从三个方面简单分析适度的产能储备对于企业经营的积极作用,如何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重复建设现象,以及如何减少非理性投资等问题。 
      一、适度的产能储备 
      属于企业经营必需之举 
      1、阻挡潜在竞争企业进入市场 
      重复投资(产能过剩)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一方面它被很多人视为典型的浪费,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企业竞争中阻挡潜在进入者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性手段。当某个行业具有高盈利性或该行业具有长远发展利益时,一般都会受到行业以外其他企业的密切关注,有些企业可能会做出进入该领域的决策。而行业内的企业往往会出于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目的,对潜在的进入对手进行威胁,并通过采取策略性的行动而使得潜在竞争对手放弃进入的念头。一般而言,简单的威胁是不足以吓退潜在进入者的,因此包括扩大产能在内的实际预防措施往往更加有效。人们很难在现实世界中发现如下的情形,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所有生产企业的产能之和与所有消费者的需求量之和非常接近甚至于相等。如果存在这样一个行业,那么就会有许多行业外的企业为打入该市场而积极努力,结果是导致总供给能力超过总需求,市场均衡价格下降,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直至完全消失,迫使潜在的竞争者打消了进入市场的念头。 
      2、保证经营的灵活性 
      不仅一个行业无法将其总产能保持在一个与其总需求非常接近或相等的位置,行业中的任何一个企业也难以做到这一点。为了应付市场需求的波动,企业需要保持适度的库存或产能储备来维持经营的连续性和灵活性。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需求波动的类型。如果面临的需求波动主要属于可预见性的(如季节性波动),那么提前准备适当水平的产品库存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需求波动系由偶发事件引起的,属于无法预见的类型,那么完全依靠正常的库存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需要动用产能储备来满足突发的需求。除了需求波动的类型外,产品式样的变化频率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如果涉及到的产品其式样变化频率较慢,则可以通过提前准备库存的方式来应对市场需求波动;反之,依靠库存以调节需求变化的方法就难以奏效,而只能借助于产能的储备。有鉴于此,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希望通过保持经营灵活性以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产能储备,而这样的产能储备属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手段,很难将其归为“重复建设”或浪费之列。 
      二、从理性的角度分析 
      重复建设现象 
      1、产能的有效性 
      一个行业是否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不完全取决于行业内厂家数量的多寡,也不完全取决于各企业目标产能的简单汇总,而主要取决于实际有效的产能总量。众所周知,一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设计能力,投产以后能够实现稳定生产的能力称为实际能力,而实际能力可以高于、等于或大大低于设计能力。因此,简单地将企业的设计产能加总而得出的行业总供给能力是有缺陷的。其次,不同企业中的同一类产品的生产线的建设时期不同,其运转效率也千差万别,而且这些生产线所能够生产的产品能否全部适应当前的消费者需求也很值得商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从实际能力出发,将各企业实际生产能力进行简单汇总,也难以反映出该行业的总体真实供给能力。第三,如果考虑到行业集中度影响的存在,那么一些产能过于低下的小企业的实际作用将大大低于其汇总产能在行业总供给能力中的份额。熟悉我国汽车行业的人士都知道这样一个流行的说法,中国拥有超过一百多家的整车生产企业,其中的绝大多数的年产量低于1万辆。有些人以此为依据批评汽车工业过于散乱。散乱固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些批评散乱的人却忘记了以下两个重要的现象,一是散乱由来已久,远非始自今日,也更非轿车独有。二是卡车、轿车的产业集中度并不算低。所以,从整车厂家过多的角度出发批评散乱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将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进来就会发现,其实众多小企业的产能的有效性是需要大打折扣的。 
      2、政府观念需要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相对于以指令性计划指标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的。计划经济的核心特征是指标,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价格。在20多年的改革开发之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市场机制早已取代计划体制成为了经济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的基本力量,因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管理经济事务的方式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一,应当将整个国民经济而不仅仅是其中的国有经济作为政府服务的对象。当民营企业新的投资有可能使得整个行业供给能力呈现过剩情况时,不能轻言其属于“重复建设”。不能排除下面的可能性,即在许多准备投资或正在进行新项目投资的国有或非国有企业看来,现有行业中的部分企业的经营可能会难以为继,如果尽早进入该行业就能够掌握现实的市场份额与未来的并购机会。这种认识可能是这些企业做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第二,应当尊重现代企业制度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尊重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具备了上述认识,相信就不会断言企业的投资属于“盲目”之举了。第三,应当认识到企业间的竞争关系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常见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都属于正常之举。因此,当某个行业出现或即将出现产能过剩时,应当分析其正常与否。如果属于企业竞争的正常手段,就不必过多干预;反之,如果属于地方政府直接介入导致的重复建设,则应当进行必要的说服、劝阻工作。最后一点是,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由地方政府非理性决策导致的非理性投资上。这些投资之所以称为非理性,原因在于其决策变量中包含了政府任期、个人政绩、形象工程等因素,属于非正常投资行为,有可能对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带来损害。 
      三、如何减少非理性投资 
      1、进一步放开行业管制 
      直觉告诉我们,重复投资在计划经济中是不大容易出现的,原因在于所有的投资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审批的。与之相反的是,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市场经济中必然充斥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其根源在于投资决策的分散和个体利益的难以协调。令人遗憾的是,通过对国内许多行业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个与上述常识相悖的情形:即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短期内可能存在重复投资现象,但是长期内该现象能够得到自行纠正;而市场化程度低的行业无论是在短期内与长期内都很难摆脱重复建设的命运。前者以彩电、电脑、VCD、冰箱、空调、自行车等为突出代表,后者以汽车、纺织、钢铁等行业更为显著,至于近期成为焦点的电解铝行业大概也可归于后一类。原因何在呢?首先,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经过一个相对过剩的阶段而达到均衡状态。而显而易见的是,政府对某些行业的管制使得这一正常的进程无法顺利推进。其次,政府管制加大了企业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使得计划经济的标志“审批指标”成为了昂贵的稀缺资源,助长了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的攀比和竞争。第三,这种对审批指标的争抢可能会强化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和主管官员的地位,而为了使得这种强化效应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关于审批指标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重复建设的动机会变得更强。 
      2、加强对地方政府分散投资决策的监督 
      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政府主导的投资规模偏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而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投资损失责任人的缺失,这一弊端集中体现在省级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分散决策上。首先,就中央政府而言,由于负责的是整个国家的事务,因此在决策时自然会以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而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则不然,由于受到其事权范围的限制,他们在决策时只会从当地的利益出发,而难以兼顾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这种局部的理性决策会导致国家整体上呈现出非理性投资的局面。其次,地方政府对政府任期、个人政绩、形象工程等因素的关注会使得其投资决策具有了非理性倾向,进而使得非理性投资的反常程度加大。第三,国有资产损失责任人缺失这一问题使得这种非理性投资更易于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地方人大对于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监督,必须明确投资决策人对于投资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才能减少这种非理性投资的出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