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奖励成为“不甜的蜜”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08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如今,奖励成为一种重要激励机制。必要的奖励,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焕发起工作热情,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有人称奖励为“神奇的一滴蜜”。 

      然而,现实中也有“不甜的蜜”,最近,就发现几件奖励不当,反受其乱的事。 

      例一,某厂奖励了一位看起来最忙碌、日工作时间最长的员工,却收到一封自称是“愤愤不平者”的来信,说是获奖者一天的工作量,他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而且工作质量更胜一筹。 

      例二,某企业为了留住一位欲“东南飞”的“孔雀”,连续三次奖励其万元以上。然而,换来的却是不绝于耳的“早晚还得走”,这就伤了那些忠诚于企业、安心于岗位者的心,他们说:该奖的不奖,不该奖的重奖,再这样,我们不干了! 

      例三,某经营陷入困境的公司,为了安定人心,给10名坚守岗位的员工千元奖金,这一奖,让另一些人受了伤害,一位虽偶然脱离过岗位但却事业有成的广告创意人员因此不辞而别。 

      诸如此类的奖励,导致了雇员人心浮动。 

      我想起了一则“渔夫、蛇与青蛙”的寓言故事。一次,渔夫出海,偶然发现他的船边游动着一条蛇,嘴里还叼着一只青蛙。渔夫可怜那只青蛙,就俯下身来从蛇口救走了青蛙。但他可怜这条饥饿的蛇,于是找了点食物喂蛇,蛇快乐地游走了。渔夫为自己的善行欣慰。时过不久,他突然觉得有东西在撞击他的船,原来,蛇又回来了,且嘴里还叼着两只青蛙。  

      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奖励得当,种瓜得瓜,奖励不当,种瓜得豆。经营者实施激励最犯忌的,莫过于他奖励的初衷与奖励的结果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背道而驰。 

      环顾周围为数不少的停产、亏损企业,为什么一些员工冒下岗的风险磨洋工而不去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什么拼设备、拼资源、拼员工体力的短期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奖励制度不够完善,就像那位渔夫,奖了不该奖的角色,挫伤了一些人的积极性。如今,企业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因而,激励不能简单从事,需要周密考虑。如果仅凭表象实施奖励,就有可能适得其反。(钟河) 
     
 
版权说明:
  • 1、 中国创业投资网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为网友原创或是推荐、收集、整理而来,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 2、 中国创业投资网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版权,已在文章信息发布处要求网友转载时保持原文的完整并属上作者姓名及出处,但网友转载时部分文章因流传原因而无出处及作者,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更正。
  • 3、 中国创业投资网开辟文章信息版块,出于传递更多有用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中国创业投资网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
  • 4、 中国创业投资网所有文章信息仅供网友及信息浏览者学习和研究使用,未经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或作为任何的商业用途。
  • 5、 中国创业投资网保留网站的其它所有权利。所有与中国创业投资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中国创业投资网不对其内容或形式担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商业或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