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高效节能分析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8-5-21 12:19:36
    作者:方田 文章录入:安徽光程节能项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一, 现状
    高校系统随着扩招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型大学城的快速建成,以及一些高校新一轮的新校区的建设,使得高校的能耗再次大幅度的增加,其增涨的趋势将大于整个社会的能耗增加7%的比例。城市的高速发展,能源和环境是摆在决策者面前非常现实和严肃的课题。由此可见,高校是一块不可忽视,也不能忽视的重要节能领域和阵地,是建设绿色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必争之地。在全世界都在强调节能的今天,高校汇技术、人才之最佳,集培养和教育之重任,更应该倡节约能源之风,尽节约能源之责,宏扬大学之精神。因此有必要在对高校系统目前的节能推广之体会进行分析,并盼望能得到领导的重视。
    目前,合肥一些重点大学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都在1万吨标准煤以上,达到并超过了国家级重点用能单位的指标,约有20所左右的学校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也超过了5000吨标准煤,也在合肥市重点用能单位的指标之上,但由于其教育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至今未纳入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范畴和要求进行管理。高校节能工作,没有被重视,而作为附属性的、可有可无的工作,不少高校的节能工作由水电等后勤的某个管理部门替代了。
    根据近几个月来高校节能调查,及推广的体会,高校节能工作潜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1、高校节能工作的特点是上热,下冷
    尽管国家和地方都出台节能法鼓励节能,具体到单位反应却很冷淡。
    相对而言,高校节能方面的工作尚不及节水工作,究其原因是:
    (1)在用水方面合肥市计划用水办有计划用水指标的制约。超计划部分,实行1-2倍加价收费的制度,因此各学校主管领导相对比较重视。
    (2)高校在能源费用管理上还是我国目前唯一保留着的最后一块计划经济的模式之一。在能源消费的支出上还处于“实用实报”国家财政全买单的状态。因此高校的一些领导他们与企业领导相比,在节能方面的意识、工作要求和目标还落后于企业。传统的用能消费模式导致一些高校的节能工作既无工作目标,又无激励机制,表现在对节能工作的冷漠,甚至放弃和干涉节能工作的正常进行。
    应该说高校是高新技术,尖端科学技术(包括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地之一。但这些节能技术和产品在高校生根开花的却不多。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太阳能技术为例,已有近30年的研究历史,应该说在太阳能光热技术方面已走在比较前面,相当成熟,现在都不算技术的技术,但在应用方面步子不大。即使西区研究生楼安装了太阳能共热水系统,却因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又主要起示范作用的项目问题很多,引起上至领导,下到学生的不满。在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这反映了一个机制上、体制上和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上存在的某种缺陷。可以说高校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广应用方面的工作有极大的市场和潜力,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体制、我们的机制、我们的行为,我们下多大的力。
    2、节约能源,宣传、教育工作未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近几年来,即使是高校,在节约能源资源宣传工作上,只是为了配合政府的节水宣传周和节能宣传周做些工作,拉一下横幅,流于形式,没有创新和大的举措。作为高等学府,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和教育大学生的责任,要把培养节约能源意识和行为的工作落实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中,让我们的大学生真正懂得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意义,真正懂得坚持和落实,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校大学生既是节能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节能宣传,节能实施工作的未来主力。
    节约能源,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有学校领导的模范带头和全体师生的支持、配合和积极参与。但恰恰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干部并不重视。两年前的5月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宣布成立,国家总理温家宝担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组长。少数大学领导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主管校长挤出时间亲自参加节能监察中心对高校系统的节能培训,亲自参加年终的高校节能工作总结会。只有各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高校节能工作才能真正做好,做出水平,做出效益。
    二 发展方向建议
    高校节约能源工作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下更大的气力去抓。针对高校节能工作的现状,解决节能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以及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规章制度、节能工作评估体系和标准。
    1、管理机制改革对节能管理有重要作用
    在高校节能工作中应全面引入市场经济的机制,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用多用少一个样,用多用少全由国家财政支付的“实用全报”的做法。学校各用能的部门应实行“定额用能,超额自理,节能归己,节约奖励”的能源管理机制。事实上类似能源管理机制,已经在有些学校学生公寓的用能管理上试行了多年,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试行了这一“政策”的学生所用的水电耗量明显少于其他学生所用的水电耗量。以现在大学学生用水的统计数据为例,两种管理机制,其人均日用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0倍之多。如此的管理机制,有如此的效果!我们为什么不在各高校的其它各部门的用水、用能方面加以推广和采纳。若能全面采用类似相应的管理机制,那么各高校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在用水、用能方面的开支就会大大地节省,省下来的钱可购置教学所需要的设施,可继续发展教育事业。这是有利节约能源、有利环境保护、有利持续发展,对政府、学校和师生员工都有利的大好事情,三方得利。
    2、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管理机制的基础
    高校节能工作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和扩展“节管办”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节能方面的技术性、权威性、整体性、专业性、综合性的作用。“节管办”集各高校的节能管理经验,集各高校节能管理的人才,组织专门的力量研究各高校节能工作的共性和差异问题,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适合高校特点、切实可行的“合肥高校能源管理规章制度”。这项工作完全做得好,而且应该尽快进行。以弥补规章制度的缺失和现有制度、条例的不全面、不公平的状况。合肥高校应率先组建“合肥高校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合肥高校节能管理专业办和合肥各高校的节能工作的领导并向全省推广。
    3、拟建的“节管办”工作职能的探讨
    拟建的“节管办”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专业型,技术型的管理部门。在节能管理工作中代表市教委,代表政府节能部门对各高校行使节能统计、能耗分析、节能挖潜以及节能监察和督导工作等职能的管理部门。
    应该负责研究、建立和完善适合高校发展有利于节约能源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负责研究、建立和完善节能工作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协助并负责在短期内把各高校的能源管理工作全面推进。
    拟建的“节管会”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集中力量先选择一所学校进行试应用,继而再全面推广。避免了原先各自为政的状况。
    应有效的建立起高校节能管理的网络,节能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全行业,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对于一个学校而言,节能是该学校内各用能的部门共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绝非是节能部门几个人的事,各学校节能管理岗位的职责是如何按照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按照制定好的节能工作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如实进行信息的汇总,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不应该把节能管理看作只是抄表、计量、收费、统计这么简单。这仅仅是节能管理工作的基础部分,应把学校能源管理干部培养成为技术管理、技术改造、督察管理的专业型管理骨干。各学校内的各用能的部门的基础管理工作应该由各用能的部门自行去完成,并建立计量台帐、统计、分析、定期上报的制度。这样的分工有利于用能的部门更好的了解自己部门用能的情况;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节能的意识和责任心;有利于用能部门的领导更及时、更有效的采取节能措施。
    能源管理没有基础管理不行,只有基础管理,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督察管理跟不上也不行。能源管理不分工不行,分工不清楚,责任不明确也不行。拟建的“节管办”的工作运行机制就是把能源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和组合。节能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就是建立层面清晰,职责明确,责任到位,管理到位,督察到位的管理。彻底改变过去存在的那种“节能重要,挂在口上”,“节能管理有责无权,要管只能管自己,管理工作责、权、利不配套”的现状。
    “节管办”的建立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高校之间节能工作、能源管理状况优劣的评估与考核。应该让校长们从烦琐的业务中解脱和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和研究学校的教育大事。把各高校的节能工作集中起来,让“节管办”来管理。
    4、“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是“节管办”发展基础
    节能就是能源管理,实现节能工作的长效管理是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节管办”的建立基于全新的工作运行管理机制——类似“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以市场经济管理机制作为拟建“节管办”的运作机制,其发展资本取之于各学校的节能挖潜,彻底改变过去能源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节能工作自身没有动力的状态,以经济为标尺,根据节能工作的评估体系和标准让各学校的节能工作业绩一目了然。拟建的“节管办”既要承担和直面各高校能源管理工作中的能耗分析、节能挖潜和督查推进的工作,同时又要面临和接受各高校对其工作的监督、反馈意见的改进、“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验收和是否被续聘服务的考验和制约。节能管理的双方形成一种全新的在日常工作中就能真正体现出来的正督查和逆监督的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肥高校节约能源资源的长期、有效管理。
    对高校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也是对自己工作的无奈,绝非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我现在的目标是把合肥各高校的节约能源工作做个探索,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尝试去推动节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