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上的“做市”与“坐庄”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9-7-10 10:22:06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水至清则无鱼,市无庄则不旺。中国券商死于庄股,其实不是由于坐庄,而是由于不能“弃暗投明”、合法合规地进行做市交易

      长达四年的熊市暴露了中国证券业一个又一个“死穴”,由于不少券商死于坐庄,庄家就被业界公认为不法之徒。但是在证券业的英文专业术语中,我们却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对应概念来描述坐庄。从违规的意义上界定坐庄,其对应的英文术语应当是操纵市场(Market Manipulation)。但是,庄家的英文对应词却是Dealer。赌桌上有庄家和闲家,庄家的英文是Dealer,闲家的英文是Player,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Dealer就没有赌场。

      其实,没有Dealer也没有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最原始的形态是Dealer's Market(交易商市场),最原始的交易方式是Dealer Driven Pricing Mechanism(交易商驱动的定价机制)。通常所说的证券公司也好,投资银行也好,其实都不是证券机构的法定名称(至少在美国是这样)。

      业内人都知道市场上的一些概念有时只是街头的俗称。那么,证券公司的法定名称是什么呢?在美国的定义是B/D(Broker & Dealer),也就是说,庄家Dealer是证券公司基本的合法身份之一。早期证券业是没有市场的,证券交易所的前身是咖啡馆,人们常常引用的“梧桐树协议”,其实,不过是当时街头上的Dealer们之间签订的佣金底价协议,也就是大家约定为了行业的生存必须共同遵守的最低佣金标准,以避免恶性竞争。华尔街两百多年来始终以“梧桐树协议”的精神来维护行业的生存利益,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了佣金的自由化。佣金的自由化在美国发端于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所倡导的折扣经纪业务(Discount Broker),后来网上经纪公司(Online Broker)又推出了固定费率,再后来就有了零收费交易,2001年还出现了每笔交易倒贴5元的美国经纪公司(Brokerage America)。

      人们自然要问,难道真有赔本倒贴的证券公司吗?答案显然是没有。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公司倒贴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答案之一是来自于做市(Market Making)。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在1971年引进了做市商制度,使证券公司在Broker和Dealer之外又多了一个身份,这就是Market Maker (做市商)。做市商制度的出现和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证券交易制度的内在机制,以拍卖制(Auction)为基础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被迫顺应潮流,间接引进了做市商制度,从而使纽交所场内的交易专员(Specialist)同时也扮演了做市商的角色,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电脑交易系统也在最近一次的升级换代中与纳斯达克市场的交易系统融为一体。乃至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的并购,使传统的纽交所会员公司通过兼并包容了传统的做市商公司,可以引用的案例有高盛收购SLK,美林收购Herzog Heine Geduld,以及最近的纽交所收购了最大的电子交易商。

      做市商和传统的经纪商有什么差别呢?通俗地讲,最主要的差别是做市商参与定价和交易的功能。传统的Broker是纯粹的中介,本身不直接参与交易,只是在买卖双方成交的价格之上按照规定费率(或折扣费率)收取佣金(Commission)。但做市商不收佣金,而是直接参与交易获得差价收益,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的交易概念,就是做市商交易(Principal Trading)。做市商交易在市场上参与了两个差价的交易:一个是买卖价格之间的差价(Spread),类似于我们在外汇市场上看到的买入价和卖出价之间的差价;另一个是同一市场上短期的价格波动和不同市场之间的差价。现代的电脑技术使做市商交易越来越多地参与了短期波动差价,有些文件把这种交易称之为“再做市商”(Market Re-making),以区别于传统的做市商。下图是传统做市商和现代做市商的交易流程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