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源地助学贷款遭五坎受三盼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6 15:36: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luasweid)
  • 助学贷款是为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出现的无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问题而发放的财政贴息贷款。从贷款投放的地域上划分,又分为学校所在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自1999年开办以来,在央行、教育部门及有关商业银行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一些地区来看,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仍是步履维艰,问题突出。 据最近对陕西的调查显示,全县60%左右的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后面对“一个农民辛辛苦苦干13年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的高校收费”一筹莫展,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因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而放弃了好的学校和专业,有的甚至为了外出挣钱养家而放弃了学业。

    据悉,截至2005年12月底,陕西金融机构共发放助学贷款11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0.1%;受惠人数190人,占申请助学贷款人数的25%。其中,县农业银行5年累计发放助学贷款余额10万元,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90万元,工行和建行几年来未办理过一笔助学贷款业务。从贷款用途上看,都用于贫困大学生支付学费、生活费而被归并在助学贷款科目中,实质上并不属于政策性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由此可见,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坎坷和艰难。 

    生源地助学贷款遭遇“五道坎”
        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之所以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受阻,追根溯源,主要存在以下难以逾越的五道坎。
        第一道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性经营目标相矛盾。承办贷款的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为前提,与助学贷款具有的风险大、收益低的特点相矛盾。
        第二道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还款能力弱。如果一个大学生能顺利就业,按照国家规定,按每人每年可贷6000元,四年共贷款2.4万元,贷款本息必须在学生毕业后四年内还清。那么,毕业初期月还款金额达610多元,这对一个刚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来说,还款压力太大。尽管2004年国家对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延长至6年,但一些贫困生仍存在困难。如果学生不能正常就业,也就无从还款。从陕西的实际情况看,近3年来,每年毕业返回本县的大学生中有40%左右当年不能实现就业。据了解,在一些高校学生处档案柜里,至今还有一批发不出的毕业证。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一些毕业生不能及时归还助学贷款造成的。
        第三道坎: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贷款催收成本高,追款困难。加之一些学生视国家助学贷款为国家救济,还款意识淡薄,信用低下,影响了助学贷款的发放。
        第四道坎:当地财政困难,政府对助学贷款贴息心有余而力不足。50%的政策性利息补贴在县支行只是一句空话,由于银行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加之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操作流程并未化简,收贷成本远大于贷款本金,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如此,必然影响到银行的积极性。全国各地的大量资料显示,助学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很高。
        第五道坎:生源地贷款缺乏担保,制约了县支行助学贷款的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原则上虽然是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但一般性助学贷款的办理过程,仍和担保贷款没有区别。生源地需要助学贷款的学生家庭都没有经济担保能力,学生在生源地取得助学贷款比在就读地贷款更难。据陕西农村信用社反映,以前所发放的助学贷款,由于学生毕业后很少回到本地工作,造成部分贷款沉淀。目前,农村信用社只能谨慎少量办理此项业务。 

    群众对生源地助学贷款有“三盼”
        面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难现状,通过在陕西走访调查显示:跨越“五道坎”,群众有“三盼”。
        一盼:政府部门将助学贷款贴息纳入长期财政收支计划,抽出足够资金,对金融机构所发放的政策性助学贷款贴息并及时划转到位,为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助一臂之力。为促进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推广,渴望国家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发放助学贷款的扶持政策,允许其享有国家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据调查统计,目前在校高中生中来自农村的占75%,其中特困生占10%左右;来自城镇的占25%,特困生占2%。每年大约有5%的特困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因此,希望扩大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范围,将成绩优异、家庭特别困难的在校高中生,也列入贷款发放范围。
        二盼: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前提下,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全方位金融服务。同时,做好助学贷款新政策宣传工作,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目前,因家境贫寒而上不起大学的农村学生,占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多数。因此,在农村点多面广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上应大有作为。
        三盼:教育主管部门协助学校加强对申请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和信贷知识宣传,在政策宣传解释和贷款发放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贷款学生不断提高诚信意识,减少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