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家政服务”第一人黄淳的创业之旅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9 23:13: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aass889) -
黄淳是湖南郴州人,今年33岁。第一次见到黄淳时,他的一口流利的武汉话把我给听懵了。那说话时的神态,十足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看着我惊讶的样子,黄淳笑着说:“我父亲是武汉人,下放到了郴州!”
好不容易洗脚近城 却毅然放弃铁饭碗
我出生在农村,不甘心一辈子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直梦想着洗脚进城,有一番大作为。读小学初中时,我就不很本分,满脑子有很多奇思怪想。之后,我考上了中专,算是“洗脚进城”了。
在湖南上中专时,我学的是经营管理类专业,94年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湖南省物资局工作,说起来,那还是“铁饭碗”。但是,物资系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的效益已经不是很好了。我刚刚进去,总觉得年青人呆在这样一个单位没有前途。所以,我想不如干脆出来,自己创业。
那时的年青人,特别是读过一点书的,都有着自己的创业梦。而我的心,比天大,一心想的都是“将来我就是企业家,将来我就是李嘉诚!”。
1995年,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创业梦,只身从湖南来到老家武汉。我先应聘到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办公室做一些打杂的事情,工作不是很累。我一边做,一边调查武汉市场,三、四个月后,人就开始不安分了。于是,我辞掉了工作,开始筹备创业。
我问:为什么看中了家政服务这行,毕竟你学的专业和家政服务相差十万八千里?
家政服务当时在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兴起了,我发现武汉市没有家政服务,只有档次很低的钟点工。
我分析:当时一方面由于经济转型和企业竞争加剧,社会上出现了相当多的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中多数年龄较大,又缺乏技术,再就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家务劳动是累赘,需要分担出去,但多数人又觉得请住家保姆不方便,希望请钟点工。而家务活是一般人都能胜任的,这无疑能为失业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工作的机会。
所以我想到了开一个家政服务公司,把武汉市的下岗嫂集中起来,专门为人提供家政服务。通过调查,我发现当时的武汉还没有一家真正的家政公司,有的只是一些中介机构,如保姆介绍所之类的。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的创业之心。
为了筹集创业资金,黄淳动员家里拿出了全部家底,还向亲戚、朋友们借了不少。1995年,“新一天”家政服务公司在江城粉墨登场了。
我记得,在注册公司时,还有一段小插曲。因为当时武汉还没有家政服务这个词,所以工商局的人说,没有这个行业,不能注册,一定要我换个名字,所以开始只好注册了钟点服务公司。
但是,我们之所以叫家政公司,不叫钟点服务公司,主要是我们在管理上和以前的同类公司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用的是派遣形式。
以前的钟点公司都是“中介”的形式,雇主只是到中介公司雇一名钟点工,支付一定的中介费,以后的事就和中介公司无关了,所以公司起的只是牵线搭桥的作用。而我们公司的派遣形式就是:每一位来工作的下岗嫂,都是与公司签约,并以公司职员的身份出去工作,接受公司管理并享受福利。
媒体追捧,兴奋过头陷低谷
1995年在武汉创办“新一天”的时候我才22岁。我成为了家政服务这个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一开始,公司从招工到用工,都有着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例如:员工户口一般须在本市,这样便于公司掌握情况;员工上岗前要接受有关烹饪、礼仪、家庭护理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上班统一着装;不得使用客户家的电话等。另外,公司还要求客户填写服务质量“评估卡”,并定期派专人去客户家听取意见,确保服务的高效率、高质量。这些与众不同的尝试,使我的公司成为新闻媒体追踪的焦点。
那段时间,武汉市的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电台、电视台都对我进行了采访。然而螃蟹并不是那么好吃的,可在当时,我却忽视了这一点。
当时我这样算了理想账:武汉市有700万人,如果5个人一个家庭,也有140万个家庭,假设一个家庭每个月需要一个小时的服务,服务费约6块钱,那一年下来,就是多么庞大的数字啊。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对武汉家政服务行业的估计,简直幼稚得可笑!
由于错误地估计,我通过银行贷款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投资,还在当时武汉市最繁华的南京路上,租了几乎整整一层的豪华写字楼,挂起了公司的金字招牌。
因为经过媒体的连续报道,我的公司在武汉已经小有名气了,所以,要求我们服务的客户资料,也登记了一大堆。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就此开始盈利了,事实上从1995年到1998年,公司仅处于微利状态。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员工。
因为,公司最初将员工人选定为下岗嫂,但那时的思想不像现在。对于她们来说,做家政就是给别人做保姆,所以许多人都不愿意做这样一份“掉架子”的事。
记得公司第一次招聘时,来报名的人很多,但一听说是要做家务,许多人就打了退堂鼓。最后,公司好不容易招到二十几个人。
就在这二十几个员工中,有一个姓欧阳的女同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以前是一名护士,素质很高。上班之后,客户对她的工作特别满意。可是过了一个月后,她找到我说不想做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老公不同意我做,儿子也不让我做了。”
就是因为这类原因,二十几个员工后来走得只剩几个了,因此公司还赔上了不少培训费。
一方面,公司招不到员工,无法铺开业务,一方面豪华写字楼的开销账单接踵而至,黄淳的公司最终陷入困境。
面对困难,仍旧铁了心地坚持
在困境中黄淳猛醒了。
我曾经看过美国人尤伯罗斯一本书,堂堂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组委会都可以在一间旧仓库办公,我的小公司为什么要不切实际地讲究体面?于是,我重新回到了起步时的普通门面,在豪华写字楼只留下一间房接待客户,并将主要精力用于扩大公司服务队伍,完善管理。
但是,下岗工人的观念转变不了,招不到员工,仍成为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开始反省,是不是一开始把员工定位在下岗嫂就是一个错误呢?
到1997年,公司要靠借钱才能发出工资。当时我才24岁,很多次我觉得自己根本扛不起这么大的压力,承受不了,所以想到了关门。
可即使关门也要发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吧!那就再等一个月吧!那时,大家的心已经开始散了,人也开始走了。
可是,我的心里总有一股执着劲儿。当我再次硬着头皮借到钱后,我对自己说:“也许,我就差这一步了,只是因为招不到人而已,又不是什么大问题。说不定下个月招到人了,钱就回来了!”
于是,跟几个同事一商量,又坚持了过来。后来,公司就一次、两次挨了过来,最终没有关门。
公司起死回生,又辟创业新天地
社会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开始转变。公司的境遇慢慢转变。1997年的一次大型招聘会后。公司彻底翻了身。当时,武汉在青少年宫举办了一次专门面向下岗职工的大型招聘会。
我们公司参加了那次招聘会,收获颇丰。因为当时去参加招聘会的下岗工人很多,但是没几家是招四十岁以上的人的,所以我们公司的展位上,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公司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千多份报名的表格,参加招聘会的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在我们公司报了名。
两天的招聘会后,我们拿着二千多份表格开始选人。后来,我们通过挑选和电话通知后,招到了100多个人,这100多个人经过我们的培训,慢慢走掉一些,最后只有七十几个人了。剩下的人虽然不多,但都非常实在,就是有了他们,公司从亏损做到盈亏平衡,最后竟然开始慢慢盈利了。
而这最初的七十几个人,也在公司默默无闻地做了下去。直到2000年公司做调查时一看,他们之中也只走了那么一两个。
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候,黄淳的“新一天”家政服务公司,已从最初的10余名职工发展到现在的430多名员工,拥有了1000多家稳定的客户,并在武汉三镇开设了4家连锁经营服务站。
在做家政服务这行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启发。我们都是向家庭派遣工作人员,为什么就不能向大的公司或企业派遣更高级的人才呢?
于是,我开始着手调查。结果发现,又是一片广阔的天空,而我似乎还迟了一步。因为那时很多大城市的人力资源公司已经做得很好了,像在上海一家公司已经派遣了五万多人到各式各样的公司了,一年的管理费都有一个多亿了。但是,做人力资源这行,对知识的要求更高,所以我马上开始去学习。
2001年,黄淳创办了他的“华中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公司”。人生又开始了又一次腾飞。
· 海归女吴楠:田埂上玩出大事业
· 耐克:模仿与虚拟经营的典范
· 崔勋玩物并不丧志 借游戏发家
· 非常小器创始人梁伯强创富传奇
· 两人一房 五年做到1个亿
· 周勇:一只亿万元级兔子
· 协同创造企业价值之:赚时间老人的钱
· 18岁创业扫帚扫来的财富
· 创业第1年成千万富翁 苏宁张近东财富路线图
· 江南春:8亿财富源于偶然创意
|
|